尊龙凯时 - 人生就是搏!尊龙凯时

公司新闻

公司新闻
星光灿烂:奏响科学发展的最强音 ——记云南省“工人先锋号”松矿一坑

松矿一坑是云锡最大的原矿锡金属生产坑口,自2001年开发“大马芦”以来,生产经营目标一年一飞跃。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年产原矿锡金属仅700吨左右的一坑,十年磨一剑,至2008年登上了万吨级坑口大关,2009年创下了11210吨的历史新高。作为松矿的主力生产坑口,一坑人肩负使命,笑迎未来,以“用未来思考今天,用今天托起明天”为理念,紧扣生产经营目标,“咬定青山不放松”,奏响了科学发展的最强音。一坑2009年获云南省“工人先锋号”称号,生产股采矿组获中国有色工业协会“质量信得过班组”称号。

促发展 科技兴坑强起来

“坚持科学发展,提高发展质量,构建和谐坑口”是松矿一坑的工作坐标。

围绕控股公司和松矿制定的“大马芦”远景发展战略,一坑按照扩大勘探升级、采掘并采的思路,抓好采场建设,加大残盲贫矿收采力度,在确保产量的同时,有效地延长了矿山寿命,保护了矿产资源。一坑坚信“科学是第一生产力”,积极开展技术攻关,与省内外重点院校联合研究,按要求完成了省科技厅重点立项的《缓倾斜含水松软矿体大直径深孔连续回采技术综合研究》项目,经专家认可,达国际领先水平;完成了《坚固岩体中掏槽方式技术攻关》项目,解决了掘进掏槽爆破时因补偿空间小影响爆破效率的关键问题,一坑因此获云南省优秀QC成果奖,被授予“云南省优秀QC小组”称号;完成了《生产区域地质找矿研究》、《加强边角残矿、低品位矿石及小盲矿点的回采利用》、《加强找矿小钻质量管理》、《降低有底柱崩落法贫化损失率》等科研课题,提升了经济运行质量,推进了科技创新,节能减排。在采矿过程中,引用跟管钻进新技术,有效解决了松软矿岩中深孔护壁技术难题;优化采场结构参数,改进落矿深孔布置,有效解决了在临近空区施工深孔时的安全问题,减少了采场工程量,降低了生产成本,加快推进采场建设。

稳队伍 用工制度改起来

一坑现有450多名劳务派遣工,是松矿建设现代化矿山的重要力量。一坑高度重视劳务工队伍建设,在深化劳务用工制度改革中,充分体现人文关怀,调动了劳务工的生产积极性,使这支队伍留得住、靠得住,在矿山建设中发挥了生力军的作用。

在推进劳务用工制度改革中,坑口取消了工区劳务中间层的小老板,把现有劳务队组纳入工区管理,体现了工区职能。推出“坑口领导与工区挂钩,工区领导与各劳务队组挂钩”的举措,整编劳务队组,抽调工作能力强、技术好、有敬业心、能担重任的生产骨干担任劳务队组长,加强劳务队组管理。建立健全劳务分配机制,每月召开有劳务队组参加的劳务分配会,推行公开、公平、公正的分配制,实行吨米工资含量考核,根据劳务队组人数,下达采掘计划,让每位劳务派遣工心中有底,杜绝了分配不合理的现象。以不让一位劳务派遣工风餐露宿为第一要务,在矿部的策划下,出资搭建钢棚,吸引小经商者到此经商,为劳务派遣工提供生活服务,着力解决劳务派遣工吃、穿、住问题。

针对劳务派遣工整体文化和技能素质较低的实际,一坑组织劳务工学习法律、计划生育、矿山井下安全知识,举办爆破员、电车司机认证培训班,不断提高劳务工队伍的综合技能。在采掘工作中,为最大限度提高劳务产量,一坑为每个劳务队组提供足够的采掘迎头,保证队组有矿采、有进尺可打,同时派工程技术人员进行指导,有效地提高了矿石品位,提高了爆破效率,降低了成本,显现了效益。

劳务用工制度改革的一系列举措,使劳务派遣工享有正式职工的地位,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工作热情。一区劳务派遣工万龙云获2009年度云南省“五·一劳动奖章”和云南省“ 十佳农民工”荣誉称号,十一名劳务派遣工受到松矿表彰。

抓“安标” 队组竞赛热起来

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与队组建设竞赛是一坑安全生产的重头戏。

一坑把所有劳务队组纳入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,派专职安全员指导,监督考核各劳务队组安全生产,季度末按考核结果,对达标者给予奖励。队组之间以生产目标、工程质量、现场环境、成本管理、设备管理等为重点进行比拼,实现了产量到位、掘进工程和采场建设到位,保证了各中段、采掘作业设备合理配置和作业面清洁卫生协调,最大限度减少了队组超支,取得了节资降耗的成效。

通过抓“安标”,开展队组竞赛,增强了劳务工的安全责任意识,改善了作业环境,降低了千人负伤率,增强了队组战斗力,打造出了一支优秀的职工队伍。掘进30队被云南省团委授予“青年文明号”称号,掘进6队被云锡控股公司授予“工人先锋号”称号,掘进37队、掘进15队、五区中孔队被授予松矿“优秀班组”称号。

新起点,新希望,新使命,松矿一坑将一如继往为云锡和松矿科学发展奏响最强音,作出新贡献。